返回
首页

雅文

m.yawen.cc

第241章 (后蜀)称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第41章(后蜀)称帝

这个安重诲的最终结局和他的前辈也就是李存勖时代的权臣郭崇韬的结局差不多,这个安重诲本来是想着到前线帮忙,结果还没到地方,就因为有人在李嗣源身边说坏话,说是安重诲强势、霸道、性子急,这样的人到了前线,只能捣乱,甚至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所以还是请皇帝把他调回来吧。

李嗣源此时和安重诲的关系已经生疏了,李嗣源听说之后,也觉的的确有这个可能,所以急忙下令把安重诲追回来不能让他到到前线去。

而此时的安重诲才刚刚抵达到前线,还没开始大展拳脚,他接到了李嗣源的诏令知道,依据多年来养成的政治敏感度,他立刻就察觉到这里面有不对劲的地方,为啥皇帝这边刚刚调令他出来,就立马把他调回去,这不科学啊。

但是明知道这里面有猫腻,他就越要行动迅速,他接到诏令之后,没有给任何人攻击他的借口。立马启程返航,等到了凤翔的时候,节度使朱弘昭是安重诲一手提拔的,安重诲就像找他了解点情况,但是告密的就是朱弘昭,朱弘昭自然是不敢让进城。

这一下子可是刺激了安重诲,他知道事情有变,于是急忙往回赶,等他回到了洛阳,也没有能力改变皇帝的心思了,不久就被解除了全部职务,随后被赐死。

继续说川蜀,石敬瑭亲自进攻剑州在半路上被打走之后不久,李仁罕也终于攻破了遂州城,守将夏鲁奇自杀而死。此时他的两个儿子正在石敬瑭的军中,想要冒险前来收集夏鲁奇的尸身。

但是石敬瑭却劝他们:“孟知祥是个厚道人,你们不用担心了,孟知祥会好好的安葬你们的父亲的。”

后来孟知祥果然安排人好生安葬了夏鲁奇。

在遂州和阆州已经失守的情况下,石敬瑭想要运送粮食到前线,非常困难,而且就算是拼命远了点粮食过来,根本不够用,而此时孟知祥和董璋的军队攻城掠地士气正旺,石敬瑭知道再继续搞下去也没用,搞不好会遭遇到惨败。

于是他主动撤离剑门关,但是剑州守将赵廷隐没准备让石敬瑭走的这么顺心,带着兵就在后面追,石敬瑭一路上鸡飞狗跳,好不容易到了利州,赵廷隐等人这才停止追击。不久石敬瑭打回洛阳,找李嗣源诉苦去了。

不久孟知祥和董璋的军队到了利州,这一块功劳最大的是赵廷隐,所以应该交给赵廷隐来掌管,因为此时还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所以他只能成为昭武留后。

石敬瑭走了之后,赵廷隐找到了孟知祥,对孟知祥说道:“董璋这个人比较奸诈,可以和他共患难牡丹石不能和他共富贵,现在朝廷大军已经被赶走,将来就是你和他的战斗了,现在他正在剑州,咱们应该先出手,趁机拿下东川。”

但是孟知祥没同意这个建议,这也正常,因为这个计策不符合孟知祥的性格和一贯作风。

而之前就在孟知祥和董璋联姻的时候,孟知祥曾经-派他的第一号助手赵季良到董璋那里去看看情况。

回来之后,赵季良就对孟知祥说道:“董璋志大才疏,而且为人不行,将士们很多都不是真心实意的为他卖命,这家伙不足为虑。”

或许是有了赵季良的这句话,这才让孟知祥对于董璋根本有点不在乎,而这一次两军联合对抗朝廷,也让孟知祥探明了董璋的虚实,所以他不担心。

在战争基本上结束之后,赵廷隐曾经对孟知祥建议,让孟知祥继续往上面打,拿下凤翔一带,但是孟知祥却不想继续打了,因为现在李嗣源对他还没有真正的绝情断义,虽然把他的官职啥的全部削掉了,可是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啥的都还活的好好的,没有受到伤害,这让他在心中对李嗣源保持着一份感激。

而且此时李嗣源也对董璋和孟知祥示好,为之前李嗣源派兵进攻川蜀做出了一个解释:“安重诲想要离间朝廷和孟知祥、董璋的关系,现在已经被我杀了。”

这句话就很明显了,李嗣源已经开始对孟知祥和董璋示好了,他希望董璋和孟知祥也不要不知好歹。

所以孟知祥就准备和朝廷讲和,毕竟他现在的实力要是真的和朝廷硬拼的话,他真的不是对手,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于是他就准备和董璋一起上表谢罪。

但是董璋却不愿意,他对使者说道:“孟知祥的家人都好好的,我的家人却全部被杀死了,我的全族已经被灭了,谢罪有啥用。”

也就是因为这件事董璋和孟知祥之间的关系又开始出现了裂痕,两个人之间又成为了敌人,而朝廷和他们川蜀的矛盾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

所以在孟知祥和李嗣源缓和了关系之后,就有人建议孟知祥赶紧进攻董璋,趁着董璋刚刚消停下来,还没有停住手,咱们趁乱出击,的送他一个措手不及,占据一个先手的优势。

但是孟知祥对这件事还是不置可否,而他对于干掉董璋心里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计划,他就对劝他的人说道:“这件事你想到了,我也想到了,董璋的脑瓜脑袋比不上咱们?”

这意思就是说董璋肯定也想着进攻孟知祥,但是谁先开战谁就没有舆论支持,谁的名声就不好,而孟知祥既然已经料准了董璋要对她出手,他提前做好防备非但不会被董璋偷袭,而且还能将计就计吃掉董璋,顺便还能得到一个善战的名称,就算是赢了也没有人说他不仁不义,强占别人的地盘,因为他是反击。

而董璋最终也没有让孟知祥失望,不久他率领大军大举进攻西川,东川军进攻汉州附近,在这里击败了孟知祥派来侦查的三千西川军,这个结果应该还是很出乎孟知祥预料的。

于是孟知祥急忙着急大将们商讨对策,最终形成了一个决议就是“打!”。

孟知祥这边的理由很充分,一方面董璋这个人能力真的一般,算是一个好将领,但是绝对是称不上是好的统帅,更算不上一个好的领导,所以他的军队对他并不是很服气。

第二点就是东川这一次那是攒了心思要一口气灭掉西川了,所以出动了基本上全部的东川兵精锐前来,这一战要是能够击败东川兵,那么东川的有生力量基本上就被摧毁了,东川也就成了孟知祥的囊中之物了。

此时的董璋十分的嚣张,他击败了孟知祥的三千骑兵,觉得孟知祥也不过还是如此,之前他在出兵前就召集大军,说他想要进攻成都,看看大臣们的意思,这些大将和谋士对于董璋的这个提议全部都是十分的赞同。

当然这里面之所以他们都觉得能成功,其实也不一定他们心里真的就这么想的,但是他们知道要是成功了,他们就能得到巨大的好处,但是失败了,大不了再换一个主子就行了,这基本上就是董璋的这些部下们的心思,而历朝历代被这样的臣子毁掉的皇帝和统帅数不胜数。

除了这些人同意之外,只有一个人不同意出兵,他的理由是这样的,“西川这么大的地盘,这里面最大的就是成都,而且这里长期以来都是首府镇所,城墙高大坚固,而且现在还是夏天,气候湿热不太适合进军,再说了咱们进军师出无名,不能够凝聚军心啊,所以不一定能够成功。”

但是这一生反对在**大海般的同意声中变得如此的微不足道,董璋自然也不会听,还是执意出兵,而此时他取得了一场开门红,击败了西川的先头部队。

就在董璋沉浸在击败了孟知祥先锋时候,成都城内的军队也出发了,带兵的自然是击败了石敬瑭的赵廷隐,赵廷隐带着三万大军先行出发,而后孟知祥率领主力在后面跟上。

但是就在这时董璋自作聪明搞了几封信交给孟知祥,说是他之所以来西川,不是他想打西川,而是孟知祥的大将赵廷隐和第一军事也是西川节度副使赵季良让他来的,他们里应外合想要拿下西川。

可是孟知祥拿下了这封信之后,哈哈大笑,然后交给了赵廷隐,赵廷隐看了之后,把这封信摔在了地上对孟知祥说道:“这董璋是想让大帅杀了我和节度副使大人。”

孟知祥也不管那封信,而是继续勉励他好好打仗,随后赵廷隐辞别孟知祥找董璋闹事去了。

这一招董璋的计谋没有发挥作用,不过也怨董璋的这一招实在是太低级了,只要是有点脑瓜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离间之计,先说这个赵廷隐,这家伙跟着孟知祥这么久。多少次带着军队独立执行任务,对于孟知祥都是忠心耿耿,反叛的可能性很小。

要是会所赵廷隐还有点反叛的可能,那么董璋把赵季良加上,那就真的是画蛇添足,想要拉低孟知祥的智商了,赵季良和孟知祥两个人多少年的老朋友的,现在在西川两个老伙计闹得热热闹闹的,事业越来越大,赵季良反叛孟知祥?很怀疑董璋的脑袋到底是什么构造?

赵廷隐带着大军在汉州地界上和董璋的军队相持,眼瞅着战斗就要打响了,孟知祥听说之后,急忙带着八千精锐赶赴汉州,至于成都就交给了赵季良。

等到孟知祥到了汉州,双方排开阵仗正式开始作战了,但是在这边就是大眼瞪小眼,董璋不出兵,孟知祥也不出兵,孟知祥就等着董璋。

过了半天,董璋站在高处往外面看,看到孟知祥的军队军容整齐,阵势很浩大,心里稍微有点胆怯,于是就下令他的军队后撤一点,但是还是不打,就在这看着。

最后还是董璋的一个部下受不了了,找到了董璋就说到:“大帅,你这啥意思,这天这么人,咱们在大太阳底下都快晒成人干了,你这到底还打不打啊,不打咱们回汉州城去啊。”

董璋这时候闻言,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下令进攻。

但是孟知祥军队不仅仅吓住了董璋,一些大将也觉得西川要胜利了,而董璋迟迟不敢交战,肯定是心虚了,所以战斗还没开始,东川右厢马步都指挥使张守进向孟知祥投降。

张守进投降的时候还带来了一个情报:“董璋就这些人了,后面没有援兵和后续部队啥的了,要是能够灭掉这一支军队,董璋就完了,大帅你赶紧进攻吧。”

随后双方展开厮杀,孟知祥找了一个高地总览全局进行指挥作战,但是局势此时对于孟知祥并不是很有利,虽然一开始它占据了上风,甚至东川还有临阵投降的,但是此时西川军却节节败退,很快就失去了不少阵地。

孟知祥急忙通知赵廷隐亲自出战,希望能够挽回败局,但是赵廷隐出动了三次,却都是失败,此时董璋董传军的士气越来越旺,孟知祥心里有点害怕了,他只要要是这一战失败了,他的成都就危险了。

随后孟知祥冲下山坡,指挥一直在后方的军队冲了上去,这一支军队早看着前面溃败心里不满了,而且他们还是在孟知祥的带领下冲上起的,看着自己的大帅在前面一个个自然是更加的卖力。

孟知祥的出场瞬间改变了局势,董璋军队大败。

董璋起的要死,捶打着胸膛大吼:“我的亲军全没了,以后还能依靠谁啊。”

无奈之下董璋带着几个侍卫仓皇逃离在战场上打仗的东川兵看他们的主将都跑了,他都跑了,跑不掉的就投降了,反正这年头给谁卖命都是为了一口饭吃。

孟知祥不准备放过董璋,又派人去追杀董璋,一直追到了汉州城,但是董璋根本不敢在城里停驻,至于追杀董璋的那些将士则在城里抢东西去了,也不追杀董璋了。

因此董璋才能保住一条小命跑到了梓州城里,之前劝他不要出征的那个部下见到了董璋就问道:“大帅带着大军出征,为啥现在就十多个人回来啦。”

董璋这时候只能是泪流满面,就像是小媳妇一样,哭的说不出来话。等过了一会董璋安定下来正在好好吃饭,结果就听见外面乱哄哄的,知道不好了,于是就拉着媳妇就跑。

原来当初劝他不要出征的那个部下和董璋的侄子联合起来要造反了,他们抓住了董璋和他的儿子们,全部杀死了,封闭府库,开城门迎接西川军接管梓州。

在这不要说那个部下不忠诚,本来他就不赞同进攻西川,现在失败了,梓州城没多少兵,防不住,早晚还是失败,要是败了他这个不主战的人还要为董璋赔上性命,不值得,所以他造反我觉得还是情有可原的。

本来按照规矩,战场上谁的功劳最大,谁就能成为打下来的地盘的节度使,所以拿下了东川之后很多人都觉得赵廷隐这是要做东川节度使了,但是驻守在遂州的大将李仁罕不满意,他也想到东川混个节度使当当,结果他和赵廷隐互不相让,闹了起来。

最终无奈之下,孟知祥只好自己兼任东川节度使,让他们两个都不做,这样谁也都不会不满意了。随后又割出来了几个州重新设了一个镇所交给赵廷隐。

但是赵廷隐还是很生气,他曾经要求和李仁罕单挑,谁赢了谁就去梓州做东川节度使,最终为了不节外生枝,孟知祥还是劝住了他们。

这样一来孟知祥最终成为了两川节度使,蜀地全部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于是他也不满足做一个节度使了,他要做蜀王。

但是此时的李嗣源还活着,孟知祥不敢乱搞,更不敢自立为王,毕竟李嗣源的威名还是很大,但是此时的李嗣源已经没几天好活了。

只要是李嗣源活着,孟知祥就要按照规矩来,不久他上表要求封为蜀王,李嗣源对此呵呵一笑就同意了,并没有在这一点上为难他,毕竟孟知祥已经占据了蜀中。已经具有了割据的势力和能力。

不久李嗣源死了,李从厚继位,李从厚咱们前面已经了解过了。能力一般,性子仁厚,在孟知祥眼里这个小家伙在后唐可开展不了工作。

他曾经对身边的人说:“朝中到处都是小人,大乱不远了,我们等着看就行。”

李从厚在孟知祥等人的眼中根本没有任何的威胁,也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的,而且朝政被那群大臣们玩的正热闹,又是想要弄掉石敬瑭,又是想要干掉李从珂,一片热火朝天,倒是没人敢来触孟知祥的霉头。

所以不久孟知祥和他的属下们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准备称帝了,但是他这一次还是比较低调的,没有王建称帝的时候那么浮夸,他没有瑞兽,没有大张旗鼓,没有异象,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事情,直接就是宣布登基称帝,建立第二个蜀国,史称后蜀。

孟知祥是十国做皇帝最短的一个,奋斗了一生,但是做了一年的皇帝就死去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寒门崛起透视医圣御道倾天万道龙皇惊悚乐园帝霸九星霸体诀史上最狂老祖无双庶子我真没想重生啊
相邻阅读
综漫之幻想创造二次元人物创造手册创造真实世界快去创造世界妻乃敌军之将五代十国一儒生方尖碑家里养个狐狸精天书奇谭快穿之巨星打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