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雅文

m.yawen.cc

第11章 中原藩镇:宣武节度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中和三年公元88年七月,在赶走了黄巢三个月后,朱温接受朝廷的诏令,到宣武军赴任,宣武军节度的治所就在汴州,也就是现在的开封。

虽然是一军之节度,但是朱温自己带来的人马只有几百人,这里之前遭受战乱,可谓是千疮百孔,形同废墟,但是好歹在这乱世中,朱温有了自己名正言顺的一块地盘,虽然不大。

但是如果我们实事求是的说,朱温这一块地盘很差劲,中原自古就是四战之地,历来兵家必争,但是现在他在这里实力薄弱,中原百废待兴。如果没有经过战火,这里凭借着历史的积累,那自然勉强也算是一个宝地,但是这里却是屡经战火,现在是要人没人,要物资没物资,一切都要靠朱温白手起家。

就算是这样,如果有足够的时间,那么也没问题,但是现在中原并不安宁,黄巢四月份从长安逃了出来,他的目标就是中原,只是逃奔的路线从南边折了一下而已。但是黄巢最终的目的还是中原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这样一来能够给朱温发展的时间就非常的有限。他刚刚赴任马上要面临的就是黄巢义军的威胁。

这些是客观上的外在情况,但是我们说朱温还是比较有能力的,到了汴州一方面开始整备城防,一方面则大规模的修整武备,招兵买马,准备迎敌。这就是他一个新上任的宣武军节度使所面临的形势。

但是这些咱们在这里先不详细说,后面会有叙述,这里我们主要说的就是朱温在赴任宣武军节度使之后办的一件事。

我们都知道,朱温的老家就在宋州砀山县,后来投奔了临县的刘崇家,但是当时砀山县距离汴州不过四百里,而刘崇家距离汴州也不过五百里。

朱温既然任职宣武军节度使,这也算是衣锦还乡了,但是他没有忘记他的母亲和一家老小还在刘崇家呢。(朱温在萧县刘崇家投黄巢前,虽然不提结婚的事情,不过后来在他母亲和刘母的操持下,还是结婚了的,据说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叫做朱友裕,女儿不详,他的这个妻子具体信息也不详。)

不管怎么说,朱温奋斗了六年,现在终于博得了一个好出身,成为了一方藩镇,自然要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接过来享福。

于是不久朱温就派人去萧县刘崇家迎接她的母亲和刘崇的母亲,此时刘崇母亲在朱温身上的投资得到了回报。

迎接的车队,浩浩荡荡,排场惊人,前面官军骑马开道,后面马车官军簇拥而来。等到这一支队伍进入了刘崇家的时候。竟然让刘家的人惊骇莫名。

朱温的母亲知道他的儿子参加了乱军起义,他以为这些官军打败了黄巢乱军,抓了他的儿子,现在是来抓他去灭族的,吓得躲在柴房里不敢出来。

而刘崇毕竟是干过小官,还是有点见识的,要是说他心里不忐忑,那也是不可能的,无论是谁见到这么多带着真刀真枪的军人,都会感到心虚。

不过他也知道,官军抓人可没有这么抓的,要是想抓人,他这个宅子早被弄得底朝天了。所以他的心中虽然不知道什么事情,但是还是有点自信的。好歹走到了跟前,和看起来是个头目的军官说了句话。

那个军官看起来很凶,但是说起话来,却是很客气:“敢问朱老夫人可在此处!”

刘崇一听,“朱老夫人,这里姓朱的只有朱温他们一家,朱老夫人莫非是朱温的娘亲。”心中虽然这么想,但是却没敢说出来。倒是让在一旁的刘母听到了。

“不知你们是谁派来的,朱夫人我们这里倒是有一位!”

那个军官一听也不理刘崇直接走到了刘母的面前:“拜见朱老夫人!属下是受朱全忠朱大帅的委派前来迎接老妇人前往汴州享福的。”

说完他身后的一众跟随,全部都跟着跪了下来。

刘母根本不是朱老夫人,那里受的这样的大礼,急忙将那些军士搀扶起来,说道:“我不是朱老夫人,你们不要跪我,你们说的那个朱全忠大帅不知本名可叫朱温!”

那军官一看拜错了,脸上却是没有丝毫变化,对着刘母施了一礼继续道:“朱大帅本名的确是叫朱温,那既然你不是朱老夫人,那应该就是刘老夫人了,朱大帅的命令让你也跟着去汴州。”

刘母一听脸上却是镇定无比,这和他猜测的差不多,随后那名军官交出来了一封朱温的亲笔信,刘母一看,算是彻底明白这件事的始末,原来真的是朱温那个朱阿三发达了。

明白了这些,刘母急忙去寻找朱温的母亲,然后让家里朱温家的小辈集合,准备到前院去,另外还差人将还在地里干活的朱全煜叫了回来。

刘母将朱温母亲叫了出来,但是朱温的母亲到了现在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他的儿子来接她了,一直对刘母说道:“这一定是弄错了,弄错了,你把我叫到前面去也没用!”

但是那些军官见到了朱温母亲之后,再次将朱温的命令向他说了一遍,朱母这才渐渐的相信,不过心底还是有那么一丝的担心,这一切来的太突然了,仿佛是一场梦一般。

随后那名军官将朱温这一路上从参加黄黄巢起义,到进入长安,随后归顺唐朝等一系列事情大致的说了一遍,之后,朱母才相信这的确是他家的朱阿三派人来接她了,他家的朱阿三已经出息了。

第二天,朱母和刘母带着朱温已经十多岁的孩子朝着汴州出发。

距离汴州还有十里地的时候,朱温已经安排好了全副的仪仗,亲自迎接她的母亲进入汴州城,但是母子相见,最首先的那自然是抱头痛哭。就算是朱温也不例外,看着自己已经十多岁的孩子,朱温也是一阵感慨。

在这里我要插一句,这个朱温虽然脾气不好,也有点薄情寡义,但是他的孝顺,却是大家公认的,不论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都说朱温是比较孝顺的,至于原因,根据分析主要还是朱温早年的贫困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

朱温过早的承担起了本不属于他的生活责任,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幼年时侯,就看到自己母亲含辛茹苦的将他养大,和母亲一起相依为命,此时所积累的感情和生活经历,在朱温的孝顺的性格特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这也教育我们将来如果要教育一个孝顺的孩子,首先那就是要和孩子有共同的且比较深厚的感情基础,然后要让自己的孩子了解到到生活的不易和艰难,当孩子开始理解你的时候,那你就成功了,最后那就是一个观念的引导,这一点在古代倡导儒家的大环境下,比较容易,但是在当代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的年代,这个就要多加小心了,一个不小心接受了不良的思想观念,那可是很难彻底从孩子的心底抹去的。

到了汴州城,朱温先是让家里人拜见了老妇人,随后为老妇人接风洗尘,但是在宴会上却没有见到二儿子朱存,这让朱母很奇怪。

但是朱温此时那里肯提起朱存生怕扫了朱母的兴致,但是一再追问下,朱温只好如实相告,朱存在黄巢转战岭南的时候就战死了。

朱母闻言,一眼不发,最终叹了一口气,一场家宴不欢而散。

不久朱母寿诞,又举行宴会。

也可能最近一段时间黄巢也没来找他的事情,生活比较顺心,所以有点得意忘形了,在酒宴上趁着酒劲对她的母亲说到:“朱五经满腹经纶,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没有考上进士,但是看看今天的我,一方藩镇节度,怎么也比朱五经强,算是光宗耀祖了吧!”

朱母听了这话,十分不高兴,虽然朱温他的父亲已经死了,但是作为儿子也不能这样自己说他的父亲。于是叹了口气说道:“你今天虽然地位超过了你的父亲,但是你的德行和你的父亲比起来差得远了!你的二哥战死在了岭南,但是你却不管不顾,任由他流落异乡,你现在富贵了就得意忘形,却不管你的兄弟的生死,你的大哥和你二哥家的孩子还在老家受苦。这是一个做弟弟的应该做的事情吗!”

朱母说到这再也忍不住了,哭了起来。而朱温一看自己的母亲哭了,酒劲一下子消失了,也急忙匍匐到地上像母亲谢罪忏悔,并且决定马上派人将他的二哥的尸骨从岭南运回来,然后让二哥的两个孩子跟着他生活,把大哥朱全煜一家也接到汴州来。

朱存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朱友宁,另一个叫做朱友伦。他大哥朱全煜有三个儿子,长子朱友能、次子朱友谅,小儿子朱友诲。然后再加上朱温自己的儿子朱友裕。一个六个小辈就住在了一起,然后朱温请了文武师傅,开始教授他们一些知识和武功。

(至于朱全煜和朱存应该是有女儿的,但是古代重男轻女,对于这一点经常直接忽略,大家了解就行。)

随后皇帝对朱家满门从朱母到朱全煜都各有封赏,朱家迅速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寒门崛起透视医圣御道倾天万道龙皇惊悚乐园帝霸九星霸体诀史上最狂老祖无双庶子我真没想重生啊
相邻阅读
综漫之幻想创造二次元人物创造手册创造真实世界快去创造世界妻乃敌军之将五代十国一儒生方尖碑家里养个狐狸精天书奇谭快穿之巨星打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