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雅文

m.yawen.cc

第104章 李嗣源的改革(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李嗣源既然能称为明君,那就不仅仅是在政治上的作为,更主要的应该是在民政上,政治上面的改革虽然在李嗣源的主观上是为了肃清官场风气,可是在客观上那也是为在民生方面的改革和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在民生方面,主要的思路就是以民为本,这主要表现为宽仁爱民,减轻人民负担,想要富,就要做到开源节流,那时候要想富还有一句话叫做“多生孩子多种树”,这里的孩子主要是男孩子,是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多种树讲的就是各种经济作物,当然还包括桑树。

李嗣源继位后就着手在各个方面消除李存勖时期的一些扰民做法,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新皇帝上任必须要好好地表现,所以一般都会搞一些民心工程,比如大赦天下,再如减免税收之类的。

但是李嗣源在原本应该搞得那一套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不少优惠,他下诏废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税,如“省耗”,“耗”指的是损耗,即粮食和银子的损耗。粮食在储存和晾晒的过程中可能会被老鼠和鸟类吃掉一些,这个叫做鼠雀耗,是汉朝的时候一位“理财”专家发明的,其实叫他们”理财“专家还不如说是敛财专家,为了敛财,无所不用其极。

这里面的鼠雀耗就是为了敛财而增设的,比原先多收两斗,但是事实上小老鼠和小麻雀能不能吃掉这么多的粮食呢?

事实上是很难,除非他们放心大胆的吃,但是这样是不可能的,而国家每年要求上缴的粮食都是有规定的,这多出来的一部分就进入了个人的腰包,当然有时候就进入了皇帝的内库。

还有一个叫做火耗,百姓的散碎银子在重新熔铸成大银锭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点损失,这个就叫做火耗,这一点损失朝廷自然是不愿意承担,那么只能放到农民身上,所以在征税的时候官府就将这些损耗预先加收。

可是火耗到底收多少?到底有多少的火耗,到底是个什么标准?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比较混乱的,所以这又成了地方官或者政府敛财的一种方式,反正不知道耗多少,那肯定是按多的收,反正多出来的都是自己的,所以很多人都把这个当成中饱私囊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历史上这一招用了很长时间。

李嗣源一上台就是将这些不合理的税收废除了,一时间天下处处歌颂李嗣源英明睿智爱民如子。

此外,还有的诏书中还禁止富裕农户逃避徭役,逃避租赋,这种现象在当时可以说是十分的普遍的。

当时和唐朝之前的时代一样,官宦大户有一定数量的田地可以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因此,一些人就和这些官宦人家订立虚假的卖地契约,将地写到他们的名下,以此来逃避赋税和徭役。

具体的做法我们我们举个例子。张三是个平民家里有十亩地要交税,而在当地有个大官叫李四,家里的地不缴税,这是士族特权。张三突然觉得把税交给政府不合算,于是就想省点,士族地主李四反正种地不交税,于是就和张三商量,以后张三在每年的收成里给他一部分,然后他就把张三家的地划到了李四的名下,这样一来张三名义上成了没地的人,因为他的地给了李四,所以在税收方面就减轻了很多的压力,而这里原本应该给朝廷的赋税,却交给了李四,这造成严重的税负流失。

这一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国家的收入,也使地方官吏为了征够赋税,就将这一部分逃掉的赋税平摊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因为每个地方的赋税都是有规定的,一定要足额征缴。所以一部分人不交税,那么另一部分人就要多交税。

封建社会百姓的赋税和徭役本来并不太多,但时间一长,投机钻营或者偷税漏税的人越来越多,一般老老实实缴税的人的赋税就越来越重,这就是很多人说古代赋税很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为防止地方官吏从中牟利,使这个政策不能好好地执行,李嗣源又下令将帐簿直接送到中央的职能部门里(相当于现在中央政府的部),由中央部门来征收赋税和徭役。

假如有人隐瞒田地亩数,奖励举报的人这一招现在还在用,比一味的连坐我觉得高明多了。但是奖励举报者,不能政府买单,所以又规定加倍征收该户的赋税,罚的钱就是给予举报者的奖励。

另外,李嗣源又免去了原来征收的每亩五文的道桥钱,将五文酒曲(酿酒的原料)钱减少到三文,这一种税负也是十分的有名气,当然这是臭名昭著,属于乱七八糟的杂税。

对于百姓生活影响很大的债务利息也明文限制,说白了就是限制高利贷,尤其是限制驴打滚,债主得到的利息如果已经达到本钱的数额,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钱,如果利息累计数是本钱的两倍就本利都不准再收,等于是债务消失了,这对当时饱受高利贷之苦的百姓来说的确是好事。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驴打滚和古时候的高利贷,驴打滚好理解,就是利滚利,这个月的利息在下个月也要算上利息,利生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复利法,举个例子,你借了一百块钱,年利百分之五十,那么到了第二年,他的本金就达到了150块钱,此时还是按照百分之五十的利率计算,但是本金不是原先的一百了,而是变成了现在的150。这就是传说中的利滚利,驴打滚。

而古代利率的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就是术语不懂,不如三分利,四分利,这个大家都不懂,其实很简单,一般而言高利贷都是三分利或者四分利,当然也有五分利的,不过比较少,而两分利的自然也有,不过更少(这里都是比较官方的利率,一些恶霸地主之类的那个利率就没谱了。)。

我们举个普遍性的例子,三分利,这里说的都是月利(月利按照千分之算,年利百分之算,日利,万分之算),也就是一个月要还三分,按照现在的换算单位,就是月利千分之三十,也就是百分之三的利率,而一年就是百分之三十六的利率,这个利率是远远高于现在的官方贷款利率水平的。

而这个三分利却在古代十分的常见,四分五分的这利率就达到了百分之五六十,十分的惊人,很多已经超过了土地生产率!也就是说,土地上一年刨出来的东西,还不足抵扣利息,那时候就只能卖地卖人了。

所以,李嗣源限制高利贷这在当时对于百姓来说,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将一些被债务压得无法生活的人解脱出来。我们下面在介绍一种高利贷的形式,算是古代社会里的高利贷最重的了,那就是“羊羔率”,这种利息是百分之百,算一下应该是八分多的利,而且利重也就算了,他还是要本利相加驴打滚,今年是十文,到年底就要还二十文,到明年年底就要还四十文,后年高达八十文,以此类推,后面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嗣源的爱民措施在禁止高利息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和李存勖在位期间的搜刮百姓比较起来,李嗣源的这些措施确实值得称道,说他是五代的明君可见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仅凭这一点还是不够。

李嗣源对于民间的疾苦也很敏感,因为他就是贫寒之家出身的,他经历过苦日子,所以对于那些农民也是很同情的。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李嗣源在宫中眺望雨后初晴的旷野,远处的山坡上原以为是羊的东西再一看竟是劳动的百姓。

看到这些李嗣源内心感慨不已,第二天他就亲自赶到那里,去看望百姓,和他们做了亲切地交谈,听取了他们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后来见到有父子三人一同拉着犁来耕地,李嗣源当时就命人赐他们耕牛数头,让他们用牛拉犁,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力气。

后来,李嗣源又经过调查发现,政府实行的铁器由国家垄断专卖的制度给百姓带来了很多弊端,就下诏予以废除。

诏书中说,各地由政府部门监制的农具大小不一,形状也不实用,刚刚使用不长时间,就破损难以使用了(其实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官府搞的东西没质量,但是价格还是很高。)。近期百姓虽然庄稼丰收,但物价很贱,这个原因就是价值规律,谷贱伤农,不用多说,大家应该都明白,百姓由于无钱买农具,以致于私自铸造,触犯了法律。

从今以后,包括农具和其他日用器物,准许百姓自己自由铸造使用,而百姓只需每亩交纳农器钱一文五分即可。各地官府所属的铸铁机构除了每年供应军需及其他器物所用的外,只出生铁,并按照现价每斤减十文出卖给百姓,就是熟铁百姓也可以自选。

原来一些官府的经营机构和官吏全部撤消。这样做,不仅是给百姓省了一些花费,更重用的是百姓自己铸造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这对于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更大。以后,由于这项措施效果很好,后晋后汉和后周都继续推行,没有废除。

同时,李嗣源又命人为百姓挑选好的农具样式,让百姓照样铸造,进一步为百姓谋福利。有了最上层的体恤和支持,农业发展很快,几乎每年都能丰收,再加上没有战乱侵扰,中原地区的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的水平。(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寒门崛起透视医圣御道倾天万道龙皇惊悚乐园帝霸九星霸体诀史上最狂老祖无双庶子我真没想重生啊
相邻阅读
综漫之幻想创造二次元人物创造手册创造真实世界快去创造世界妻乃敌军之将五代十国一儒生方尖碑家里养个狐狸精天书奇谭快穿之巨星打脸攻略